紀念陳萬裕教授

紀念陳萬裕教授

 

    民國四、五十年代,腎臟學是醫界的冷門小科,面對腎臟方面疾病許多當代的醫生都是束手無策的。然而陳教授卻以拓荒者的心情,堅定不移地將本土腎臟醫學推上與國際水準同步的高度。六十多年來一路走來,參與了台灣腎臟醫學發展的每個歷程。回顧陳教授一生,「為人正直,待人誠懇,做事細膩,凡事負責」。這樣的學者精神,可謂是醫學傳承的典範。

    陳教授於1942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四屆),1947年承繼老師小田教授在風土疾病領域的研究,對於烏腳病、藥物中毒等台灣常見的風土疾病,曾經做出重要的貢獻。1953年投入腎臟醫學領域的開拓,當時台灣在這個領域並沒有前人留下任何基礎,他於1954年赴美進修回國後,就在極為困難的環境中艱辛拓荒,從無到有,開創了台灣的腎臟醫學。1960年以「二點式活體穿刺」取得腎臟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來確立腎臟疾病的診斷。1963年完成我國首次的人工血液透析,另於1964年再度赴美考察尿毒病的新治療方法,返國後與嚴燦鑫教授於同年9月施行台灣首次腹膜透析(CAPD)療法。

陳萬裕 教授
1916/12/10 ~ 2015/3/4

1968年 陳教授與外科李俊仁教授及李治學教授合作完成我國第一例腎臟移植,同時也締造亞洲第一例成功腎臟移植的紀錄。1983年於台大醫院第七講堂召開會員大會,正式成立「中華民國腎臟醫學會」(後來改為台灣腎臟醫學會),陳教授當選第一屆理事長,並全心投入學會的發展,建立制度,提升國際能見度,致力於發展台灣腎臟醫學。

1985年退休後的陳教授設立「財團法人陳萬裕教授學術基金會」,將「以提高我國醫學教育及學術研究水準增進國際學術交流」,做為基金會之設立宗旨,繼續為提升腎臟醫學及研究而努力。1997年陳教授以八十歲高齡獲頒中華民國腎臟學會貢獻獎,2015年3月4日辭世,享有「台灣腎臟醫學之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