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友衛教資訊

⦿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陳永銘

人體組成有 50-60% 都是水份,當體內水份不足時,體液滲透壓升高會誘發身體會發出「口渴」的訊息提醒我們喝水,但維持水份恆定最好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要習慣每天固定喝水,補充水份,在三餐之間比較適合補充水份,因為吃飯中或飯後大量喝水會稀釋消化酵素。此外,剛起床適合喝些溫開水,調整腸胃狀態。而在眾多飲料當中,白開水勝過咖啡、茶、可樂、果汁等飲料,因為水份溶解體內代謝廢物的能力更強,有利它們的排出。通常每天需要2~2.5公升左右的水份,不全部是靠喝水,有些可以是食物中內含的水份,有些則源自食物代謝後所產生的水份 (相對產量:醣類<蛋白質<脂肪)。

水份若補充不足,可能發生脫水現象,主要感覺口乾舌燥,再嚴重會心跳加速,開始陷入頭暈、混亂、甚至意識不清等狀況。在預計進行從事容易流汗的運動前,可以先喝些水,預防脫水。但雖然補充水份是好的,喝太多水卻可能傷害健康,過去有一則報導,某地區一名有20多年精神分裂症病史的男性患者,不久前才剛從精神病房出院返家,患者以為大量喝水可以沖掉人體吃太多藥物的副作用,免於洗腎,於是拚命喝水,一個早上可以喝 6 到 7 瓶 700 毫升的礦泉水,一天下來喝下約 9000 毫升,患者出現走路不太穩定,全身倦怠,講話變得遲緩。後來證實是喝水太多所引起的低血鈉 (俗稱水中毒),導致痙攣發作,合併呼吸衰竭,後來經治療才救回一命。

⦿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陳永銘

人類的血壓會隨年齡而增高,而高達 85% 老年人對鹽分相當敏感,只需限制鈉鹽攝取即可有效降低平均血壓 (大約 10 毫米汞柱)。另一方面,如果鹽份攝取不足,也可能發生低血壓,此外,血管失去彈性及內皮細胞功能不良也易導致血壓比較容易偏高。

在日常生活,如何判斷所攝取的食物中鹽分含量多寡?一般 100 公克的食品中含 600 毫克的鈉就算是高鹽 (大於 500 毫克) 產品,鹽量 = 鈉量 x 2.5 (所以 600 毫克的鈉 x 2.5 = 1.4 公克的鹽)。國內衛福部建議每天應攝取低於 2400 毫克的鈉 (相當6公克的鹽),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攝取低於 2000 毫克的鈉 (相當5公克的鹽)。

相較於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應攝取至少 3510 毫克的鉀,鉀在人體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是維持細胞膜正常電位差的陽離子,防止肌肉、神經細胞不正常的興奮,鉀離子 98% 存在於細胞內,2%存在於細胞外,先經細胞膜上的鈉鉀幫調節其細胞內外的分佈,再由腎臟排泄以維持血中濃度之穩定。鉀離子血中濃度太高或太低可能導致心律不整,2014年有則新聞,一位50多歲男子,因為嘴饞一口氣剝了兩根香蕉下肚,沒想到竟出現高血鉀症、心律不整、心臟麻痺等症狀,幾乎休克,送醫發現男子腎功能極度不佳,根本不應該吃富含鉀離子的香蕉,最後經緊急透析 (洗腎)才救回一命。

值得注意的是,低血鈉和高血鉀是最常見的電解質異常,好發於高齡住院病人,低血鈉症的發生率高達27.55%,嚴重程度低血鈉 (<125 mmol/L) 也達 5.94%,常見原因是藥物,特別是施打葡萄糖點滴、使用利尿劑、血管張力素阻斷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及某些抗憂鬱藥物。管餵飲食若添加鈉鹽不足,也會造成低血鈉症。至於高血鉀症的發生,多半是因為鉀離子排泄能力降低 (即腎功能不正常),加上便秘,及使用會干擾鉀離子排泄的藥物 (多為降血壓、心臟病用藥)。相反地,當發生食慾下降、嘔吐、過度使用利尿劑、或腹瀉時,則易出現低血鉀的情形。

⦿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陳永銘

人體的鈣絕大部分存在於骨頭,磷主要也存在於骨頭,二者的含量和骨骼健康息息相關的。相較之下,二者在血中的濃度高低,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症狀卻常隱晦不明。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大量鈣補充錠也會吃出毛病。過去有報導一名 40 來歲女性,由於老是覺得疲勞,於是開始吃大量營養補充品,其中有綜合維他命,有鈣片,結果半年後出現「牛奶鹼症候群」,除高血鈣、代謝性鹼血症外,連腎也壞了;造成腎功能不全、腎鈣化,而元凶則可能和鈣攝取過量有關,因為在她吃的多種綜合維他命中,都含有碳酸鈣,算一算,平均 1 天可能已吃進 4 至 6 公克的鈣。

約 1%-3% 老年人患有高血鈣症,原因包括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活動、使用 thiazide 類利尿劑、惡性腫瘤。相對地,低血鈣症較少見,多半發生在腎衰竭患者、腸道吸收不良症,及嚴重營養不良者。隨著年紀增加,血中維他命 D 的濃度可能下降,與骨質缺乏或骨質疏鬆有關。高血磷常見於腎衰竭病人,低血磷則好發於重症病患。

鎂主要存在於骨頭,因此其血中濃度常被忽略。鎂離子是許多重要生物步驟的重要幫手,包括蛋白質製造、核甘酸穩定神經肌肉傳導。鎂和鉀離子都是穩定細胞膜電位的重要元素,可降低細胞不正常的興奮度。根據醫學文獻,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有可能產生低血鎂副作用,患者出現手足抽搐、心律不整、癲癇發作等。高血鎂較為少見,除非是第 5 級慢性腎臟病或洗腎病人,又服用大量含鎂的制酸劑或軟便藥。

⦿ 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陳永銘
 

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攝取的蛋白質類食物,約產生 50-100 mEq (毫當量) 的氫離子,這些「酸」負荷必須經由腎臟排出體外,才能維持人體血液中的酸鹼恆定 (正常範圍:動脈血 7.38~7.42;靜脈血 7.33~7.37)。

雖然隨著年齡增加,身體處理正常「酸」負荷的能力逐漸降低,大多數的老年人仍然能夠維持酸鹼恆定,而因為年齡因素所造成的低度代謝性酸血症,學理上雖可能對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產生負面衝擊 (包括骨質減少、肌肉質量減少、腎臟結石等),但實際的影響尚待確定。

即便是老年人,只有在「酸」負荷異常增加,例如在敗血症或急性腎損傷這類急重症,才會產生酸鹼失衡的問題;老年人常見的酸鹼異常可歸納為器官系統 (如心、肺、肝、腎、神經、內分泌) 疾病本身、醫療處置併發症相關、及藥物不良反應/副作用等三大因素。這些狀況通常也會在病人端觀察到相對應的蛛絲馬跡,例如病人出現急性疾病 (導致發燒、吃、喝、吐、拉、尿量異常)、接受藥物相關調整、放置鼻胃管或導尿管、經歷侵入性檢查或手術。這時只需醫療人員能夠找出基本病因,對症下藥,即有機會校正酸檢異常,恢復正常。